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下)》💖疏通要素流动通道则是为了提升要素的空间集聚效率。一方面,通过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在要素自由流动中的阻碍作用,可以消除体制机制对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促进要素布局的优化,进而提升空间集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对大城市的制度性补贴,可以消解大城市要素集聚的扭曲效应,疏通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通道,最终达到优化要素空间布局的目的。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不过,“语言学”跟不上“学语言”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一些语言学家习惯于语言的“规范研究”和“死态研究”,不习惯语言的“非规范研究”和“活态研究”。但语言活水恰恰需要敏感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和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社会的风向标。古时盛行民间采风,以此观民俗知民意,而民谣就是采风的重点。有名的“乐府诗”便是源于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可见当时的庙堂深谙江湖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古代的“乐府”都深知民谣的价值,何况现今的学府?网络语言不正是某种意义的“当今民谣”吗?
当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决不能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它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应努力避免非理性的排外,或对自身全盘否定、对外来文化简单照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学习吸纳,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想、文化理想与现代民主、法治、文明等理念的对接。,史诗性和英雄品格是这些红色文学经典最为显著的特征。它们以强烈的史诗意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故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些作品又被称为“革命历史小说”。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地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是各民族融合的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八年间,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党和政府推动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96个,创、超世界纪录57次。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关于选书,首先我建议大家减少对流行书的阅读,选择一些流传下来的,经过验证的源头书或者经典书。其次,选择一些前沿类的书,快速阅读,形成一些基础的认知判断就可以了。过去我读书都希望读一些有用的——要不然对工作有用的,要不然对生活有用的,要不然对个人修养有用的。这样的读书有很强的功利心,最后当你读书有了一定的积累,当你把书从有用读到“无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可以过得很快乐。,2008年8月8日,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激情相拥,奏响了一曲“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乐章。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礼、乐”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并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约束,同时也极为看重对人内心不安、躁动、原始的生物学冲动的熏陶。,(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华文化浩荡绵长,在以经、史、子、集堆积起来的文化高原上,巍然耸立着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文化高峰,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价值的导向。正因为我们文化之土壤肥沃殷实,生发出的枝叶花果才光灿无比,撷取任何一朵都芬芳四溢,沁人心脾。即便窥其一堣,也会被深深吸引,也许这就是血脉的力量,天然而有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谷物生长于厚土之上,莲子之类才可在水中扎根。中华经典蕴含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警醒什么?为何而喜?为何而忧?一目了然,它照亮生命之路,更是对炎黄子孙有切骨的滋养。文化的传承与生物学上的遗传同理,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传承它,破译它,表达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唯有领悟践行中华经典的内涵要旨,方可真正奏响文化复兴的清韵华章。也只有以中华经典为核心门径,方可引导国人的文化认知走向纵深,奔往辽阔深远的古代文明,人们将自然为中国文化的立体动感,为其大而美且持久的特质而惊叹震撼,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荣耀将从心底涌动,灵光自透,坚定有力。
【編輯:未知】
相关新闻
- 2012年员工薪酬会持续增长 2023-03-30 06:03
- 周其仁:重视工业轻视城市,由来已久 2023-03-30 06:07
- 中国中长期重点产业景气分析 2023-03-30 06:10
- 加大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3-03-30 05:53
- 大力培育使用能打硬仗的攻坚团队 2023-03-30 06:24
相关新发布
- 携手共建美丽幸福西藏 2023-03-30 06:21
-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2023-03-30 06:22
- 保8%经济增长 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2023-03-30 06:16
- 美国金融危机何时见底? 2023-03-30 06:22
- 吴敬琏:金融危机困难时不能畏手畏脚 2023-03-30 06:20